宇文恺,姓宇文,名恺,字安乐,祖上是鲜卑人。他生于西魏恭帝二年(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555年),死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宇文恺出身于贵族世家,因为是功臣之子,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晋封为安平郡公。但是宇文恺和他的几个哥哥不同,不喜武而好文,读了许多书,特别爱钻研有关建筑方面的东西。因此还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了渊博的建筑知识。宇文恺因长于技艺,隋文帝派他多次监造大型土木工程,历任营建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副监、检校将作大匠、仁寿宫监、将作少监、营造东都副监、将作大匠以及工部尚书等职,此外还一度担任过莱州刺史。宇文恺一生的最大功绩是他主持规划、修建了长安城和洛阳城。长安是今西安市的前称。它地处渭水之滨,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十一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长达一千一百多年。隋朝建立以后,开始仍以北周的旧长安城做都城,但是为了利于统治者防御的需要,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宇文恺任营新都副监。为了营建新都,宇文恺首先对汉朝长安城的周围形势进行了勘察,最后选定原长安城东南龙首川一带平原作为新城城址,并拟定了详细规划,并且绘制了平面设计图样。这个新城在开皇二年六月开始破土兴建,到第二年三月初步竣工,名为大兴城。宇文恺规划设计的大兴城,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大兴城气象雄伟,规模宏大。全城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部分。宫城北面的广大地区是禁苑。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外廓城南北长八千六百五十一米,东西长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周长达三六七公里,大体呈方形,总面积大约八十三平方公里,比今西安市旧城(明、清长安城)大七倍半,比北京旧城也大得多。其次,这个新城实行了科学的分区设计,宫殿、衙署、住宅、商业各有不同的区域。采用中国封建帝王宫殿常用的形式前朝后寝的平面布局。再次,大兴城运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原则。南北向大街和东西向大街纵横交错,形成网格布局,把全城分成一百一十个方块(不包括东西两市所占的四个),每个方块称里(唐朝称坊)。最后,城里街道宽直,整齐划一。共有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加上里内街道以及和住宅相通的巷、曲等,构成了便利的城内交通网。此外,城里水源丰富。有引自浐水的龙首渠等渠水入城,不仅便利了航运交通和排除城里积水,而且给城里秀丽的景色更增添了几分姿色。大兴城的规划布局对后世的中国城市以及一些邻国城市的兴建有深远的影响。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无论从宫城位置和坊市配置,还是从街道的设计和名称等,基本上都是伪效长安城建造的。宇文恺在主持建造了大兴城之后,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又主持规划建造了另一座大型城市--东都洛阳城。宇文恺这时已任将作大匠。他规划设计的东都,原则上和大兴城一致,只是在形式上不完全对称。城分宫成、皇城和外廓城(也叫大城或罗城)。外城南北长七千三百米,东西最宽七千二百米,规模比大兴城略小。整个城市气势宏伟,宫殿比大兴城更加富丽堂皇。宇文恺不仅擅长于城市规划设计,而且对大型宫殿建筑技术也有独到研究。例如他曾造大帐(可能类似大礼堂),下面可以坐几千人,可见其规模之大。他又造过观风行殿,能任意集合和分散,上面可以容纳侍卫几百人,并且大殿下面装有轮轴,能够移动,是一座别具一格的活动大殿。宇文恺除主持大型土木工程外,还负责过水利工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他受命主持开凿广通渠,把渭水导入黄河,从大兴城到潼关,全程三百多里,既大大改善了当时的漕运,又灌溉了两岸农田,因此被人称为富民渠。这一工程是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先声,它为以后大运河各段的开凿取得了经验。总之,宇文恺无论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还是在宫殿建筑技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堪称一代建筑大师。他对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生前曾著有《东都图记》二十卷、《释疑》一卷和《明堂图议》二卷。但是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而流传到现在外,其余的后来都失传了。作为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宇文恺所主持的隋朝长安、洛阳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工建设的杰出典范,在当时世界上曾经居于先进的地位。宇文恺作为设计者和主持者,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能抹煞的。